|
|
|
|
|
|
|
|
|
|
|
|
|
|
|
|
|
|
|
|
《莲塘乳鸭图》
中文名:缂丝莲塘乳鸭图
制造年代:南宋
材料:丝
规格:107.5厘米×108.8厘米
现藏上海博物馆
|
|
|
|
《莲塘乳鸭图》中红荷白鹭,翠鸟青石;荷花造型丰满,白色瓣尖染红,白鹭鸟神情精灵剔透,一雌一雄双鸭游哉悠哉,身旁伴一双儿女活泼纯真,可爱稚拙,整个画面生动温馨,色彩变化丰富。青石上缂制隶书小款“江东朱刚制,莲塘乳鸭图”,画面左下角有“克柔”朱红印一方。此作品幅式巨大,组织细密,丝丝缕缕皆匀称、分明,在现存的宋代缂丝传世作品中属上乘之作。
|
|
|
|
|
|
|
|
|
|
《莲塘乳鸭图》表现的是莲花盛开的池塘一景,画面以游戏争食的子母鸭为中心,岸边的白鹭和翠鸟与之相映成趣,蜻蜒飞舞,草虫唧唧,点缀其间,衬以花草、山石和潺潺流水的环境背景,让人如同置身于初春太湖的自然风光之中。
|
|
|
|
|
|
|
|
|
|
朱克柔的身世,据安仪周《墨缘汇观》记载:朱克柔,南宋云间人(今上海市松江县),以绘画和缂丝见长,以女红行世。其缂织技法自然传神,宛如用笔作画,称之为“绝技”。对其作品,当时的官宦富绅、文人墨客都视若名画,争相购买,内廷亦派员征寻其织品。宋徽宗赵佶对朱克柔的技艺大为推崇,曾在其织品《碧桃蝶雀图》上亲笔题诗:“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刻丝难。要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可谓达到了中国古代缂丝艺术发展的第一次高峰。朱克柔作品现存七件,分别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
|
|
|
|
|
|
|
|
|
|
“缂丝”在文献中写作“克丝”、“克丝”、“刻丝”,中国传统丝织品之一。以本色丝线作经,彩色丝线作纬,用通经回纬(即不同颜色的纬线按图案所需不同的色彩区域分别局部织入)的方法织成,因此将成品悬空望去可见织物色彩交界处有空路。这种工艺最初发现于汉代新疆地区的毛织物上,到唐代始见缂丝织物,且以日常实用品为主。至宋代缂丝工艺开始由实用品向艺术品过渡,并步入高潮。
南宋吴煦《蟠桃图》上有题诗曰:“万缕千丝组织工,仙桃结子似丹红,一丝一缕千万寿,妙合天机造化中。”缂丝的织作用工之繁之精细可见一斑。
|
|
|
|
|
|
|
|
|
|
朱克柔,字刚,华亭县(今上海松江)人。自幼学习绘画与缂丝,经过多年的积累,成为宋代缂丝名家,她的缂丝作品在当时成为达官显贵们争相抢购的艺术品。她的传世作品有《莲塘乳鸭图》、《山茶蛱蝶图》和《牡丹》,均为南宋缂丝传世精品。朱克柔在创作生涯中将“长短戗”这一技法发挥到了极致,形成了“朱缂法”,朱缂法被誉为中国缂丝技术的高峰。
|
|
|
《莲塘乳鸭图》的织造技艺十分高超,整幅以“长短戗”为主进行缂织,如用于表现荷叶、花瓣等过渡色彩的变化,自然逼真。这种“长短戗”缂法是朱克柔首创的,被称为“朱缂”,沿用至今。此外,还用“木梳戗”来表现叶草横向色彩深浅变化。用“结”的技法增加及调和花、叶轮廓线及太湖石的边线色彩的层次感。另外还采用了“盘”、“掼”、“绕”、“搭”、“子母经”等多种技法。做到了缂织细致入微,技法变化多样,使作品画面色泽明艳、层次分明。其经纬丝疏密松紧均匀恰当,被时人誉之“精巧疑鬼工,品价高一时”。据苏州缂丝工艺美术大师王金山分析,图中仅雄鸭就用了多种戗、掼、结、勾技法,包括长短戗、批梭法镶色、不规则的木梳戗、套色掼,结、掼、勾勒或辟丝勾等缂丝工艺手法。
|
|
南宋云间(今上海松江)人朱克柔、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沈子蕃,延陵(今江苏常州)人吴煦等皆有缂丝精品之作传世,其中沈子蕃缂织的宋徽宗的《花卉图》、崔白的《三秋图》以及《青绿山水图》被《石渠宝笈》一书续编列为缂丝“上等珍品”。 |
|
|
|
|
|
|
|
缂丝作品在历次织绣品拍卖会上都极抢手。1995年10月佳士得南坎欣顿东方和伊斯兰服饰织绣拍卖会上,19世纪142×202厘米的缂丝《百子图》以675,000英镑的高价出售,75×169厘米的缂丝《刘备越檀溪图》以123,750英镑成交;1996年4月,一幅19世纪41×194厘米的缂丝山水横披被估价500─1000英镑;143×215厘米的缂丝《弈器棋图》则被卖到315,000英镑。1996年春,上海德康拍卖行一件缂丝《天官图》立轴被估价32,000元人民币。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