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铜/金属类器鉴定
本页导读:
青铜器鉴定
宣德炉鉴定
铜佛像的鉴定
青铜器鉴定
青铜器是铜与锡的合金。中国的青铜器时代是何时开始的?墨子耕柱篇提到:「昔者夏后开使蜚廉采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这是说夏代已有铜器的铸造。由于文献材料的遐藐难稽,令人不敢轻信,然而,从近几十年来地下考古发掘的资料知,商期早期已经开始了青铜器的制作,商末周初,青铜艺术达于高峰,春秋战国时,也有其特殊的发展,秦、汉以降,由于社会及经济的改变,青铜器的制作乃趋于尾声。
中国人常将「陶铸」连言,再经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陶制器物模型及块□碎片证实,与当时西方铸造铜器用的废蜡法是迥然不同的。商、周时代铸铜的技术,乃是奠定于我国新石器时代陶器制作的基础上,而从独立发展出来。
甲骨文已证实了古籍所说「商人尚鬼」的话。在商朝人的观念中,鬼神世界与有形世界是同样的实在。他们相信人有灵魂,死后也如同生前一般,需要一切物质上的供应。商代王室敬天尊祖,祭祀的名目之多,次数之繁,令人咋舌,而青铜器不论酒器也好,食器也好,都是用以盛放酒食,飨祭祖先的,所以后人多称此类青铜容器为礼器。因为重视灵魂的存在,故而有厚葬之风;许多王侯生前对用来祭祀祖先,宴飨宾客的器物爱不忍释,死后这些器物也都随葬。因此我们今天见到的青铜器,大多是出自墓葬。
世界上的古文明中心,都经过青铜时代的阶段,土耳其、里海北部,甚至出土了早于商周的青铜器。但是没有一处像中国的青铜器时代,以高超的技术制作出整套造型优美、纹饰瑰丽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不但十足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物质文明;由于图案、绘画、雕刻结合成的独特青铜艺术,为中国艺术史写下了璀璨的一篇。
商周时代的青铜器,极大部分是用陶范法铸成的,后代未知此法,作伪者只能用蜡模(失蜡)的方法铸造。由于当时作伪的人,只讲究器的外形,还不知道古人铸造的原理的方法,只重“果”而忽视了“因”所致的“果”必定也不是所求的果。
但是用蜡模法伪造的青铜器,表面较精细,失蜡法指用容易熔化的材料,比如黄蜡(蜂蜡),动物油(牛油)等制成欲铸器物的蜡模,然后在蜡模表面用细泥浆浇淋,在蜡模表面形成一层泥壳,再在泥壳表面上涂上耐火材料,使之硬化即做成铸型,最后再烘烤此型模,使蜡油熔化流出,从而形成型腔,再向型腔内浇铸铜液,凝固冷却后即得无范痕,光洁精密的铸件。少数甚至可以达到与陶范法铸造的效果差不多。失蜡法能铸造各种开头和有特殊装饰的器,不需要多作加工,但是早期用这种方法伪造的青铜器是没有任何范痕的。后期为了掩人耳目就在模上贴蜡片,所贴蜡片不合缝,铸成后所显示痕迹,甚至倒使人误认为范线。
贴蜡的方法是先塑模,在模上紧贴一层蜡,其厚度是待铸青铜器的厚度,在蜡上刻花纹并经修饰,蜡片也可以模印后贴上去,再逐层涂上细泥,在蜡片分块的对合处,会产生微小的不接合或错位的条痕,这一情况在青铜器上的范痕是凹陷的。
新铸之器一般的重于原器,经过数千年缓慢腐蚀的青铜器,因为发氧量,使表面略有膨胀,比重下降,而伪铸品没有这一过程,就显得较重。另一方面,伪器的蜡模制造都略厚于原器,仿伪者往往未见原物,因而蜡胎的成型也未能如原器壁之薄,这是一个先天的毛病,因而伪铸之器一般都厚于原器,以上两方面因素叠加起来,伪品就明显地重于原器了。
伪器系新铸,经叩击后声音清脆,犹如新铜,而经过地下腐蚀较深的青铜器,铜质已属矿化,所以发音以浑浊者居多。当然埋藏在极其干燥而又纯粹的土层中的青铜器,敲击音也有甚佳的。
古代块范铸造的青铜器,表面光洁度好,纹饰甚至纤毫可辨,表面很少有气温孔,更少铜液灌注有到而产生缩孔的情况。而失蜡和翻砂铸造的伪器,经常在表面出现某些砂眼,有的甚至产生缩孔等铸造缺陷。如不了解这一点,很可能错误地以为砂眼和缩孔是旧铸的特点。
战国时期越王旨殹剑
据了解,这柄战国时期的青铜错金银越王旨殹剑原为卢芹斋收藏,上世纪三十年代由卢吴古玩公司售于日本藏家塩冶金雄,著录于1938年日本出版的《塩冶金雄收集品》书中,1976年日本新田美术馆作为开馆纪念品出版的《名品图录》中,也著录有此剑。青铜错金银越王旨殹剑为宽格式,通长49.5公分,宽5公分,铭文铸于剑格两面和剑首,鸟虫篆书铭文“戉王旨殹自乍用佥唯曰”等三十余字,隔字错金银。铭文内容虽属常见,但勾中却含有纯装饰用文字,而且剑格上所铸铭文为竖写横列,这在以往所见传世或出土的越王者殹剑(包括越王不光剑)中尚是首例,为解决越王丌北(即越王亡彊)的名字在越王兵器铭文中的准确释读提供了一把钥匙,同时剑格书写形式也填补了越王者殹剑过渡到越王丌北剑之间的缺环。同时,也从另一侧面印证了越王丌北剑的年代。而越王剑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价值不菲,《越绝书》记载勾践的“纯钧”剑有人出价“有市之乡二,骏马千匹,千户之都二”,相剑师薛烛还认为不能卖,因为“赤堇之山已合,若耶溪深而不测,群神不下,欧冶子即死,虽复倾城量金,珠玉竭河,犹不能得此一物”。图为在拍卖预展上展示的战国时期青铜错金银铭文越王旨殹剑。从西泠印社拍卖公司获悉,在其2017年秋拍上,一柄战国时期的青铜错金银越王旨殹剑在杭州以1046.5万元的高价被成功拍卖。
宣德炉的拍卖鉴定
宣德炉采用当时先进的失蜡法铸成,经过打磨后找不出拼模和铸口的痕迹。炉壁厚重,手感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宣德铜香炉的款式规范,端庄。其款多落于炉外底,为“大明宣德年制”楷书长方形阴文款,作六字二排或六字三排,字体秀丽,有晋唐遗风,宣德的“德”字右侧中间少一划,是该揩款的特色。此外亦有“宣德年制”和“大明宣德年制”的篆款,皆以小篆出之,字型有王莽(东汉)“悬针篆”的特色。
宣德香炉的选料考究,做工精美,款式古朴典雅,当时就十分的珍贵。据载:宣德炉仅在宣德三年铸造过一次,共得5000只,以后即封炉不铸。宣德铜香炉的选料之精,可谓是历史铜制品中的极端。据明史载:宣德初南方暹罗国献风磨铜31680斤,盖风磨铜质量极优,加入了金银等30余种贵金属,反复冶炼4~12次后制成。宣德炉铸造后珠光宝气,晶莹温润,同时还有用赤金640两,白银2080两作铜装饰的生金、镶嵌、鎏金银之用,其他如番_砂、紫碓石、紫矿石、胭脂石等十余种材料作铜的地子的颜色。因此它的色彩丰富以紫红色为基调,有褐、青、绿、红、蓝、黄、白、金等数十种颜色。历经数百年后,炉的外壁形成了厚厚的一层自然包浆更加美丽动人。
真宣的铜最精者十二炼,最劣者也须六炼,普通之铜若经四炼则现珠光宝色,而宣炉之铜即系最佳之风磨铜,又经过前所未有的冶炼,其铜质之佳可以想像。所以鉴别的首要即翻视底足所露出的铜,如果质地不佳,其他都不必研究,则必为伪制品。
宣炉只有颜色不可伪制,它的颜色黯然,奇光在里,望之如一柔物可掐,然迫视如肤肉内色蕴火□之彩烂善变。伪者外光夺目,内质理稀疏可见。
真宣原有样炉,无款字的,但早被各代添刻完毕,现在绝没有真宣无款的,真宣的款识,虽有铸刻的不同,然而都是字字完整,款地明润与炉色相同,旧即芝麻地,亦颗颗圆熟晶莹,与炉身同色,伪造者皆生硬粗涩,一比便知。宣款各种字体都有,但以楷书为多。至款字则只有宣、宣德、宣德年制或大明宣德年制等四种,其他十九都不是真宣也。
真品宣德炉收藏量不大,因此收藏价值高。但市面多为仿制。藏家在辨别真品时,可观察其质地。真品宣德炉除使用风磨铜原料之外,还掺合金、银、锡等数十种贵金属矿料铸造,一般铜器经过六到十二次提炼,质地优良,制作精细。旧说宣德炉有五色,分别为佛经纸、栗壳、茄皮、棠梨、褐色,其中以佛经纸色为第一。
除了看质地外,真品宣德炉还有其他鉴定技巧,其中一个就是看炉底刻字,真品款识有一、二、四、六字款四种格式,如“宣”、“宣德”、“宣德年制”或“大明宣德年制”,字体规整;而假宣德炉一般只有“大明宣德年制”的六字款。真宣德炉的款中,但凡德字,心上均无一横。而制字皆为“掣”字。“宣”和“宣德”字样均为隶体字,而“宣德年制”和“大明宣德年制”字样均正楷方体字。两者中间,前者为刻款,而后者为铸款。
几百年过去了,如今阿拉伯文炉具已成为了中国回族典型的传世文物和回族和谐文化的重要标识,阿拉伯铭文炉具在明清铜炉收藏系列中,占有着非常高贵的收藏地位。
铜佛像的拍卖鉴定
在2006年香港苏富比一场秋季拍卖会上,一尊“明永乐鎏金释迦牟尼坐像”竟以1.2359亿港元成功拍出,创下中国佛像艺术品迄今为止世界拍卖最高纪录。
明代佛像面相丰润,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身材比较匀称协调,衣着轻薄贴身,线条流动柔和,衣褶转折自若。菩萨肩宽腰细,袒露上身,身姿婀娜,呈S型,璎珞、佩饰精密繁复。宝冠叶片作镂空状,正中叶片呈弯月形,台座为束腰式仰覆莲座,造型宽大,莲瓣宽肥,呈一周对称分布。衣服边缘刻细碎的花纹,莲座边缘有连珠纹一周,莲瓣圆润,底沿外卷,金水成色足,黄中泛红为明代标准色。腿部装饰略呈椭圆形群褶,甲衣及绊甲丝绦均较写实生动。
清代佛像脸型方圆丰润,丰颐宽额,五官精致,双目传神。身体比例协调,造型优美。多着汉式衣服,衣纹呈放射状,衣褶曲折生动,帔帛较为宽大。胸前所饰的璎珞、串珠雕刻得极为精美细腻。莲座底沿明显外撇,莲瓣规整,扁平,一般只围大半,度母眼线为一波三折式,间距较宽,冠叶呈平板状,不镂空。
明代莲花座与清代莲花座上的莲瓣装饰,明代莲瓣精细而长,且瓣与瓣中有小型三角装饰,而清代莲瓣则显得粗壮,瓣与瓣间也无装饰。因此,明清金铜佛像看莲瓣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乾隆时期佛像一上手,就有特别沉的感觉,而到晚清的佛像,手感要轻许多。
明代有“大明永乐年施”和“大明宣德年施”款,清代则为“大清乾隆年制”款,这两个朝代只有这3个款识较多,其他年号一般不刻款。
在青铜上鎏金的佛像一般被称为金铜佛像,黄铜佛像大多是不鎏金的。
藏佛封底是将底沿往内收敲打包住底盖,内地采用剁口法,即用刻刀在佛像底沿剁出铜刺,以铜刺来固定底盖。
底盖中部一般都用阴线刻“十字金刚杵”,防止邪魔歪道的袭扰。十字杵因时代与地域不同,图样因地而异稍有不同。
永宣两朝造像主要特征是造像躯体浑厚,造型敦实,体态优美大方,面相宽平,双目平直,衣纹都采取内地传统的写实手法,有较强质感。佛像头饰螺发,身着袒右肩袈裟,菩萨戴发冠和梳发髻,上身饰网状的璎珞,下身着长裙。工艺上采取内地传统的失蜡法铸造,胎体厚重,表面镀金处理,金质纯厚,亮丽悦目。莲座处都有封藏,固定座底封盖为剁口法。造像上分刻“大明永乐年施”和“大明宣德年施”铭款,一般在莲花座台面正前方,都是从左至右的顺读形式。造像一般用黄铜铸造,后世仿品多用红铜,永乐造像藏式风格较多,宣德造像中原艺术因素较多,永乐造像一般比宣德造像精细,永乐造像的价格大都比宣德造像要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