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迪首页

收藏知识

联络我们

易迪收藏返回前页

古董金属类器鉴定:

青铜器鉴定

宣德炉鉴定

铜佛像的鉴定

 

“官窑”有无款现象

 

宋代窑器鉴定

 

元青花瓷器鉴定

 

明代瓷器鉴定

 

明清单色釉瓷器

 

康熙朝瓷器鉴定

 

雍正朝瓷器鉴定

 

紫砂壶

 

翡翠鉴定

 

明清家具、竹雕鉴定

 

 

 

其它收藏知识导读...

 

回中国携带物品须知

 

 

 

 

宋代窑器鉴定

宋代的单色釉瓷取得了很大成就,名窑遍布全国,其中最著名的为:“汝、钧、官、哥、定”。 五大名窑。 

1、汝窑 汝窑瓷为宋代五大名瓷之首,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村一带,宋时为汝州地,故名。汝窑除烧青瓷外,兼烧黑瓷、酱釉瓷和钧釉瓷,以青瓷最为精致。汝窑青瓷的胎质细密,呈深浅不同的“香灰色”。与同期官窑器很相似,釉色以粉青为主,另有天青和卵青。釉层透明和不透明的均有。釉青一般都呈一种内蕴的木光。开片是汝窑的一个重要特点,无纹片的很少。纹片深浅长短交错排列,密而不乱。器物尺寸都很小,造型以盘、碟、洗为多,其中椭圆四足盆是汝窑的特有造型。汝窑的烧制时间很短,存世品不足百件,非常珍贵。从明宣德开始有仿制品出现,清初雍正已能仿得相当好,近年河南省也有新仿汝窑器。 

2、钧窑 钧窑产地在今河南禹县,因与汝窑有密切关系,历来有“汝钧不分”之说。钧窑始烧于北宋,盛于北宋晚期,金、元时继续烧造,影响扩展到河北、山西两省,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钧窑体系。 钧窑有两大特色,即乳光釉和窑变。钧窑的基本釉色是深浅不同的各种青色,可分为天蓝、天青、月白三类。由于在釉中渗入铜红釉,烧成后就出现变幻莫测的红色窑变,有玫瑰红、砂珠红、海棠红、茄皮紫、胭脂红、鸡血红许多种。整个器物红紫相映、青白相间,由于釉色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是构成钧瓷区别于其他青瓷的另一特色。钧釉中的紫色是特别引人注目的,各种紫色是由于红釉与蓝釉互相融合的结果。钧瓷釉面上有一重要特征是蚯蚓走泥纹,即在釉中呈现一条条逶迤延伸、长短不一、自上而下的釉痕。后人在仿制宋代钧瓷时就无法烧出同样效果,因而是否有“蚯蚓走泥纹”成为鉴定宋钧瓷的重要依据。宋钧瓷另一特征是器外底普遍刷一层芝麻酱色釉。 钧窑凡为宫中定烧的陈设瓷,底部均刻有一、二、三的编号,编号越小,器物越大。因钧窑瓷器传世极少,弥足珍贵。 

3、官窑 官窑专指北宋汴京(开封)官窑和南宋杭州修内司及郊坛下官窑,因专烧宫廷用器,产量很小,传世品也极少。 北宋官窑瓷的釉色以粉青、月白为主。虽然被称为“亚于汝”,但也是莹如堆脂,釉表红棕色或无色的片纹或疏或密清晰可辨。底部可以看见烧制时的支钉痕迹。器物都是各种陈设用具和文房用具。仿商、周、秦、汉铜器和玉器的造型很多。 南宋官窑釉色以粉青为主,有纹片。在器物的底部落脱处、口沿和棱角釉薄处,胎都会烧成紫褐色,称为“紫口铁足”,这称得上是南宋官窑的典型特征。 

4、哥窑 哥窑产地不可考。瓷器的显著特点是通体满布开片,纹片大小相同,大片呈铁黑色,小片呈金黄色,有“金丝铁线”之称。开片形成原理是由于胎、釉的膨胀差异而造成的釉面开裂,本来是一种缺陷,但哥窑却通过人工控制有意用来作为一种装饰特征,使釉表出现冰裂或鱼子状的纹片,再染上或黄或黑深浅相间的颜色,形成一种残缺美。哥窑有瓷胎和砂胎两种。胎骨也厚薄不一,胎色呈黑灰、黄数种。由于釉层非常厚,使器物的外观圆润饱满。釉色大多呈灰青色,也有的是月白、粉青、米黄等色。底部用支钉烧制,涂赭紫、紫黑护胎汁。明清以来仿哥窑的很多,大部分是景德镇官窑制品。明中期的成化和清前期的雍正、乾隆的仿制品都相当精美,但缺少一种古朴沉静的韵味。 

5、定窑 定窑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一带,以盛产白瓷著称。定窑在唐代早期就开始生产,到北宋发展到全盛时期,元代已停止烧制。胎骨细腻洁白,又轻盈秀美,是定窑白瓷的重要特点。定窑的釉面装饰,是宋代瓷器中最为精彩的。宋早期的定窑白瓷采用刻花的方法。稍后,又出现刻花和蓖划相结合的装饰。到北宋中期,定窑开始采用印花装饰。纹饰多在碗、盘的里面,布局左右、上下对称,以细、密为特色。类似于宋代缂丝的方法。北宋早、中期定窑使用匣钵仰烧,器物口沿均有釉,有些器物的底黏附着垫烧的沙粒或支烧痕。后期定窑采用口沿在下的覆烧工艺,因此口沿有“芒”,但烧成的器物都很规整。作为皇室使用的贡瓷上,口沿都包上金、银或铜,更显豪华尊贵,故称之为“金装定器”。除白釉外,定窑还生产黑釉、酱釉等品种,被称为黑定、酱定,价格均高于白定,是难得的珍品。 宋代景德镇所仿定器,称为“粉定”。区别之处在于景德镇仿定器釉面光亮,无泪痕特征,足内可见放射状跳刀痕。

当偶然碰见一件瓷器,首先,要弄清楚这是出土器还是使用器。出土器一般会有出土痕迹,器物底足无釉处会产生泥锈,或出现火石红斑,局部地方釉色暗淡,这是由于土质酸碱浓度过重腐蚀而成。而使用器一般则会在器身或底足留有包浆,通常底圈足都会有使用磨痕,器身局部还带有擦痕以及陈旧感。弄清出处,再看它的特征,这是最普遍的鉴别方法。  赝品无论器型、画工都显得呆板,釉色刺眼,尽管经过做旧,但不自然,颜色不纯正,浓淡不相宜。真品的器型比例适当,画工细腻,釉色自然、柔和,色彩艳丽,搭配适中,给人栩栩如生的感觉,鸟欲飞,花欲开,水欲动,山欲静.

一、早期龙泉窑青瓷,北宋龙泉窑青瓷胎骨与早期龙泉相比已增厚,胎土淡灰,底足露胎处风赫褐色窑红,胎微生烧。釉的玻化程度好,釉层透明。釉层中气泡大且分布稀,纹片不规则。釉绿中带灰黄,釉表光泽很强。碗类器物的圈足较为宽矮。

二、南宋龙泉窑青瓷,粉青瓷釉又称虾青釉,胎色白中含灰。在显微镜下,釉层中因含大量密集的小气泡和未熔石英颗粒,介入釉层的光线产生散射,使釉层透明度差,釉表光泽柔和,带一种玉质感。

梅子青釉的龙泉青瓷的胎色白。由于烧成温度高,气泡和未熔石英粒都很少,玻化程度高,釉层略带透明,釉层厚润光泽,看上去宛若青玉。

三、宋代钧窑瓷。

钧瓷的釉有三个特征:

(1)乳光釉,即釉呈一种萤光一样的蓝色乳光,会随光线而变忽不定,由釉层中的极小石英粒造成。

(2)窑变,系各种釉色交汇变化而成,这是宋钧窑瓷区别于同时代其它青瓷的重要特点,其中红、蓝色相融形成极度为美丽的紫色。

四、北宋妆窑瓷,汝窑瓷的釉质(透明度和开片)和釉色之间有一定的组合规律:

(1)釉质透明的包括粉青和天青两色,在显微镜下釉表特征为:见“针眼”状气泡孔;有细小纹片和冰裂纹片两种;纹片开裂深。

(2)釉质不透明的有卵青和天青两色,在显微镜下釉表性为:少见“针眼”状气泡孔,开细小纹片,纹片开裂浅。

钧窑釉对后世影响深远,明清仿制众多,以御窑仿钧为代表,景德镇御窑厂自明宣德年间已开始仿烧钧釉瓷器。而清雍正时期的仿品,因按宫廷发往御窑厂的“官钧”实物仿烧而成,致使仿品在尺寸、造型、釉色等方面与宫廷收藏的“官钧”基本一致,几可乱真。清代御窑厂在仿烧基础上还不断创新,烧造出天蓝釉紫红斑、窑变釉、炉钧等新品种。

现代仿品作旧及辨别的方法:

(1)用兽皮等工具在钧瓷表面反复摩擦,以达到去其浮光的效果。虽然釉面平整光滑,但在放大镜下仔细观察,会看到无数平行的摩擦痕。

(2)将新仿的钧瓷放入含有酸性等带有腐蚀性的溶液中浸泡,虽然也可以使瓷器表面失去耀眼的浮光,达到做旧的效果,但是釉面往往显得十分呆板,在放大镜下可以看到伤痕。

(3)作伪者有时也意识到了上述方法给钧瓷釉面带来的损害,所以也采用含有油类的软布进行抛打,同样可以使釉面产生出柔润的效果,但是与真品釉面光滑细腻的手感明显不同,作伪处理过的钧瓷釉面触摸时有油质感。

(4)在酸性物中浸泡之后,马上以土覆之,作出人为的土锈,且这种土锈渗入釉中,很容易使收藏者蒙骗上当。其实根据近几年来北方出土的钧瓷,以及在钧台窑发掘所获得的大量钧瓷标本来看,钧窑瓷器面上的土锈很少,出现大块土锈粘结的现象更为少见,大都呈现出一种光洁细腻的效果。有些作伪者以粘合剂作出的土锈粘结假象,实为弄巧成拙、画蛇添足之举。

(5)人为剥釉现象。作伪者有时故意在钧瓷的底足部分剥去一部分釉层,露出胎质,以期达到给人以年代久远之感觉。由于现代仿钧与古代钧瓷真品的制胎原料源于同一产地,故其胎色十分接近。但是与真品的自然剥釉仔细对比就可以发现伪品的破绽:真品的剥釉断面基本上是直茬,伪品的剥釉断面是斜茬。

 

湖南省博物馆 宋代 窑器

 

瓷器基本知识

哥窑是宋代五代名窑之一。釉质肥厚,釉色宝光内蕴,润泽如酥。釉内多有气泡,如珠隐现,故通称“聚沫攒珠”。哥窑釉面都有开片:纹片多种多样,以纹道而称之有鳝鱼纹、鱼子纹、冰裂纹等,总名为金丝铁线或百圾碎。哥窑器物传世的以各式瓶、炉、洗、盘、碗、罐为常见。但哥窑窑址仍未确认,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悬案之一。元明以来,景德镇御窑或民窑一直仿烧哥窑器,此类器物俗称“哥釉”器,以示区别。虽仿品也有金丝铁线开片,器物紫口铁足特征,终不及真品神韵内敛也。

哥釉文玩东西都是老的,从清三代到清晚期都有。整体质量还不错。纵观哥釉瓷器,从宋代开始都以文房类及陈设艺术品小件为主,尤其哥釉的文房物品,为收藏爱好者所看重。明代早期如永宣时期的哥釉可遇不可求,价值非常高。至于明晚期的哥釉器物,偶尔能遇见,但是一般收藏人士不会轻易出手。

哥釉的开片,以小器大开片及大器小开片为美,开片的色调在不同时期各有千秋,在清代早期以青白釉黑线大开片居多,清雍正朝是仿哥最成功接近宋代哥窑的风韵。到了晚清开片纹线以百圾碎为主,远不如清三代精美。市场上多见哥釉青花或哥釉铁花的瓷器,略带俗气。

现代仿哥窑瓷器有以下几个特征:

1.釉面有一层贼光(学术界称火光),如果作旧,就留有人工作旧的痕迹,釉面的光不自然。没有传世哥窑瓷釉面上的酥光,也没有明清仿哥窑瓷釉面自然空气氧化的宝光(学术界称润光)

2.现代高仿品可以仿制出传世哥窑瓷的金丝与铁线两张网纹互不相干的特征,但与宋哥窑瓷器的金丝铁线,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宋哥窑瓷器的金丝铁线,像钢笔在宣纸上面画了一条线一样,有自然的晕散(对外扩散)。现代高仿哥窑瓷的金丝线,就像圆珠笔在宣纸上面画了一条线一样,比较生硬,无自然晕散。

现代仿钧窑瓶

钧窑瓷器从初创伊始的“唐钧”,历经宋、金、元,直至民国时期的仿钧都采用的是手拉坯工艺。这种工艺特征是器物的底部较厚,然后向上逐渐趋薄,器物的口沿处胎体最薄。在器物的圈足露釉处还可以看到细密的旋纹,器壁薄釉处有轮指痕。现代仿钧瓷器有些是批量生产,它采用某种材料作成模具,然后用“注浆法”灌注成型。这种方法做出来的瓷器胎壁厚薄均匀,份量较轻,更有粗制滥造者,由于修坯不精细,在器物的两侧可以触摸到模具的接缝痕,这是作伪者最拙劣的一种作法,聪明一些的则在器物的内部,如瓶类的瓶体内,人们不易察觉的部位,人为地粘些其它物质(如水泥)以达到古钧瓷厚重的感觉。或者在“注浆法”成型的器物内壁故意做出轮指痕,但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出与真正“手拉坯”均匀的指痕不同,仿造出的轮指痕不仅粗糙,而且每一圈与每一圈的轮指痕分布极不均匀。古代胎泥淘练的工序繁复,所以胎质细腻致密,而现代钧瓷的胎泥淘练较为简单,胎质断面有时有杂质或产生孔隙。

宋瓷收藏(): 佳士得纽约在2016.9.15举行中国瓷器拍卖,专家张为君分享她辨别及展宋代瓷器的方法与心得。

 
明清时期的陶窑,位于江苏省宜兴鼎蜀镇,以生产紫砂陶而闻名。主要产品是茶具和花盆,其中茶壶的制作最为突出,涌现出时大彬、陈仲美等制壶名家。宜兴窑还烧制仿宋钧的带釉陶器,名宜钧,又名欧窑(明万历时期欧子明所创制)。清时,宜兴窑产品博得皇宫的喜爱,雍正、乾隆皇帝多次传旨对其作品的造型和装饰给予具体要求。

“宜钧”胎有白色与褐色两种,白胎用宜兴白泥制成,褐色胎用宜兴紫泥制成。釉色以天青、天蓝等色居多,以灰蓝釉最为名贵。

 

. 宜兴窑仿钧釉莱菔瓶

. 宜兴窑仿钧釉莱菔瓶

年代:

尺寸(): 20 cm.(8 in.) high.

器物造型秀逸,为清代时期仿古器物类别之一。通体施炉钧釉,见青、见蓝之间极富装饰效果。

莱菔瓶是中国陶瓷传统器形之一,因底部象罗卜,也称罗卜尊瓶,多见于康熙朝。

钧窑釉对后世影响深远,明清仿制众多,明清时期的一些地方窑受钧瓷的影响,也曾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创烧出颇具地方特色的仿钧釉产品,较著名的有江苏的宜兴窑、广东的石湾窑,产品分别被称作“宜钧”、“广钧”。

紫砂胎炉钧釉,乃先将紫砂“本烧”成品,再行上釉,色彩丰富,一般称作宜钧,此瓶即为个中佳例。

(注:此器底部有红笔年份,应为私人收藏日期的记载。)

. 宜兴窑仿钧釉莱菔瓶 (胎底)

“宜钧”与“广钧”的区别:

清代御窑厂在仿烧基础上还不断创新,烧造出天蓝釉紫红斑、窑变釉、炉钧等新品种。明清时期的一些地方窑受钧瓷的影响,也曾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创烧出颇具地方特色的仿钧釉产品,较著名的有江苏的宜兴窑、广东的石湾窑,产品分别被称作“宜钧”、“广钧”。在色彩上,海桂紫、海棠红、茄花紫、梅子青、驴肝马肺五种外,新得新紫、米色、天蓝、窑变四种。

宜兴窑与石湾窑作为明清时期生产各具特色的陶器产品而闻名的民间窑场,它们的产品不仅广为民间使用,而且其陶业生产与明清宫廷间也有着一定的联系,故宫博物院所藏原属清宫旧藏的“宜兴挂釉”和“广钧”器藏品,即是两窑陶业生产与宫廷间联系的实物例证。而依据原始档案对旧藏“宜兴挂釉”和“广钧”藏品的整理和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旧藏器不仅突出代表了明清时期宜兴窑和石湾窑陶业生产的工艺水平和特点,也为我们研究两窑制陶历史相关问题提供了可信的传世资料。

胎的特征上,“宜兴挂釉”器胎土原料使用的是宜兴本地产的白泥或紫砂泥,其中以白泥为多,胎色一般呈灰白色,胎质较为细腻,胎体重量较轻。而石湾窑“广钧”器胎土原料来源较为复杂,除主要使用石湾本地所产陶泥和岗砂之外,还常加入广东其他地区所产的瓷土,如东莞白土、番禺瓷土等。据有关测试,石湾陶泥含铁量高于宜兴陶土,含铝量在20%~30%左右,而东莞瓷土的铁、锰含量则低于宜兴陶土。由于石湾窑器常单独或混合使用各种陶土、瓷土原料,所以其胎质和胎色等也有多种。以清宫旧藏石湾窑器来看,其胎体重量一般较旧藏“宜兴挂釉”器重,胎质粗细均有,胎色有白、灰白、灰青、铁褐、棕黄等色。但与前人论及“广窑之底露胎较多,欧窑之底露胎处甚少”不同,笔者所见旧藏石湾窑器中却多见底部施一层酱色护胎釉的,而这很可能是为了掩盖较粗糙的胎质。而石湾窑“广钧”器胎土原料来源较为复杂,除主要使用石湾本地所产陶泥和岗砂之外,还常加入广东其他地区所产的瓷土,如东莞白土、番禺瓷土等。据有关测试,石湾陶泥含铁量高于宜兴陶土,含铝量在20%~30%左右,而东莞瓷土的铁、锰含量则低于宜兴陶土。由于石湾窑器常单独或混合使用各种陶土、瓷土原料,所以其胎质和胎色等也有多种。以清宫旧藏石湾窑器来看,其胎体重量一般较旧藏“宜兴挂釉”器重,胎质粗细均有,胎色有白、灰白、灰青、铁褐、棕黄等色。但与前人论及“广窑之底露胎较多,欧窑之底露胎处甚少”不同,笔者所见旧藏石湾窑器中却多见底部施一层酱色护胎釉的,而这很可能是为了掩盖较粗糙的胎质。

釉的特征上,“宜兴挂釉”的烧制工艺为两次烧成,即先烧好素砂胎,再上釉入窑烧成。其烧成温度与紫砂器类似,约在1150℃左右,窑内环境为氧化气氛,而且釉料中还引入了石灰窑窑汗,以增强釉的乳浊感。釉色有天蓝、天青、月白、茶叶末、灰蓝、蓝绿、炉钧等,施釉一般较薄,釉面温润,给人以软的感觉,釉面常见细碎的开片纹。

而石湾窑器因陶胎中多含砂,为掩盖胎体表面的粗糙,一般要先上一层底釉以填充胎体的小气孔,再施面釉烧成,因此釉层普遍显得较厚,釉面莹润且玻璃质感强。石湾窑器釉色丰富多样,且善仿历代名窑釉色,如仿官、仿哥、仿龙泉、仿定、仿建窑、仿景德镇窑颜色釉等,其中尤以仿钧窑的“广钧”窑变釉最为著名。从清宫旧藏器来看,其釉色多以蓝色为基调,如天蓝、灰蓝、雨洒蓝、翠毛釉等,此外还有月白、米白、灰青、墨绿等。

钧窑碗
. 石湾窑仿钧釉广口梅瓶

尺寸(): 20 cm.(8 in.) high.

器物通体施炉钧釉,极富装饰效果。

广口梅瓶是中国陶瓷传统器形之一,此器型与北宋广口梅瓶造型极其近似,神韵兼备。

钧窑釉对后世影响深远,明清仿制众多,明清时期的一些地方窑受钧瓷的影响,也曾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创烧出颇具地方特色的仿钧釉产品,较著名的有江苏的宜兴窑、广东的石湾窑,产品分别被称作“宜钧”、“广钧”。

. 石湾窑仿钧釉广口梅瓶

(器内壁 . 底)

. 石湾窑仿钧釉广口梅瓶

(器底)

雍正 广口梅瓶 造型

康熙 广口梅瓶 造型

 
晚清/民国 仿宋 官窑

晚清/民国 仿宋 官窑 扁肚瓶

尺寸(): 17 cm.(6.5 in.) high.

粉青釉色,莹如堆脂,釉表兼有红棕色和无色的片纹,或疏或密清晰可辨。胎质细密,“香灰色”。

器物造型秀逸。中小器开大片,难为可得。

 
文献资源: